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長為下一個一等別大灣區,屬于大灣區的深圳自然成為各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必爭之地。不過,深圳土地拍賣數量少門檻高,城市更新項目更是“一票難求”,房企在深圳市場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。
不過,今年上半年深圳無一例住宅用地掛出。隨著地價高企、房企融資渠道全面收緊、土地出讓數量減少以及條件日益苛刻,外地房企特別是中小型房企在深圳土地市場的競爭中也趨于弱勢,中小房企如今也很難再通過一小部分資金撬動招拍掛。此外,深圳已經率先進入存量房時代,城市更新已經挑起深圳樓市供應的大梁,更成為房企眼中的“香餑餑”。
在深圳,京基、較好、佳兆業、鴻榮源等作為早早接觸城市更新的房企,多年前就已攻城略地,儲備了大批優質城市更新項目。僅在深圳市羅湖區,京基已涉及蔡屋圍、水貝村、布心村、湖貝新村以及羅芳村等城市更新項目。
近幾年來,恒大、龍湖、碧桂園等外地大型房企紛紛進駐,尋找城市更新項目。不過,由于“僧多粥少”,外地中小型房企在深圳城市更新市場上可謂處境艱難。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,即使搶到了城市更新地塊,中小型房企可能根本就啃不下去。雖然舊改地價比招拍掛地價便宜,但不確定的改造周期考驗一家企業的資金實力和專業能力。
對于外地房企而言,想進軍深圳的土地拍賣和城市更新市場都“不容易”。那么,深圳市場會不會出現“擠出效應”?一些房企會發現*近深圳的土地拍賣節奏較慢,城市更新的機會也比較少。說起“擠出效應”,部分資金或許會選擇如惠州、中山、珠海等“臨深城市”,部分房企或出現在這些城市拿地的心態。此外,外地房企想要進入深圳市場,可以采取聯合開發的模式,也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。
去臨深片區、去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,保存實力并有朝一日“再回深圳”,或許將成為許多外地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選擇。
延伸閱讀
- 房地產開發企業
- 房地產開發企業流程
- 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管理規